close

     
尚˙法蘭斯瓦˙米勒(Jean-François Millet 1814-1875)是個法國人,他不太有錢,靠畫畫糊口,有兩個老婆,八個小孩,是十九世紀偉大的畫家之ㄧ……
 
 
法國奧塞美術館的館藏,米勒的經典畫作《拾穗》及《晚禱》破天荒同時外借到台灣展出,於是現在台灣正在瘋米勒!我也是想趁此機會好好的提升一下我的美術涵養,在四大藝術中這一類是我最弱的,而個人我對法國其實一直也沒太多好感,要我大老遠跑去法國我還寧願多去一次維也納,米勒願意來就我我當然要好好把握。
 
 
原本我是想找個上班日翹班去探望米勒跟名畫的,畢竟媒體大肆渲染,加上愛一窩瘋的台灣民眾,展場週末恐怕人山人海、水洩不通。但奮發向上A弟弟找我陪他去,難得他這麼有上進心,怎麼說我也應該以行動對他表示嘉許,孩子需要鼓勵才容易培養興趣嘛!到了歷史博物館果然大排長龍,除了排隊購票還得排隊入場,隊伍從入口處延著庭院蜿蜒一直到大門繼續往人行道延伸,太陽耀眼,微風徐徐,排隊的人們不斷的利用手上的傳單扇子書本搧著涼,但大概是太期待看展倒沒有人露出太不耐煩的神情。
 
 
跟著隊伍前進大約四十分鐘後總算進了展場,我們幸運的趕上團體導覽的時間。米勒家中務農並不十分富裕,因熱愛繪畫而外出習畫,以繪畫維生,初期幫親友及中產階級繪製肖像畫,也畫些裸體畫,因裸體畫銷路最好,後來尋求其他發展在巴比松定居,對農村風景及農民勞動特別有感觸於是開始他一系列的小人物畫作,如《簸穀的人》、《小牧羊女》還有著名的《拾穗》及《晚禱》,也許是因為米勒家中務農,對於刻畫這些農村景象特別能感動人心,他常說自己只是個農夫就只是一個農夫,不過他的成就可不是就一個農夫辦得到的!
 
 
這次前去觀賞米勒展我做足了功課,除了去了解米勒的生平,也對於他生長的時代背景小小的了解了一番,也看了很多他作品的介紹及同時期畫家的介紹。我一向覺得自己看不懂畫,我喜歡的也講不出所以然,透過這次的用功,我對於這個我最不擅長的藝術開始熟悉。畫其實跟文字跟音樂一樣只是一個情感的表達方式,文字工作者的書寫是為了自己的情感抒發,讀者的闡釋屬於讀者自己;音樂家作曲腦中浮出的景象可能跟演奏家腦中的大不相同,所以同一支音樂的演奏版本各有其愛好者;畫作亦是如此,觀賞者透過畫家生平及技巧來演繹畫作,然觀者與畫家眼中所見的這幅圖畫雖然相同,心中的感受卻因觀者所處的環境及背景而不盡相同;這就是藝術,就是文化,可以歸納卻無法統一,可以認同卻無法相同。
 
 
我一向覺得繪畫的藝術最難了解,因眼見不見得為憑,在藝術的領域中雙眼的感受往往更容易矇蔽內心的感動。畫家的起心動念是一幅畫的起源,而這個動念便是個故事,我雙眼接收的畫作除了色彩除了筆觸,對我來說,最讓我感動的仍是故事,米勒棄賺錢的肖像畫而開始關懷在工業革命後的平民百姓,便是個故事。
當然我容易被蒙蔽的雙眼也自有它們的喜好,雖然《拾穗》展現的情感、貧富的對比及對人物刻畫的細膩令人十分感動,但我最喜愛的米勒畫作是《春天》,因為畫裡有彩虹有美麗的小花,光影的交錯讓人彷如置身其中,我知道這是個很膚淺的理由,但我還是在看到這幅畫時最開心!
 
 
過去也看了不少畫展,多是附庸風雅,如我所說對於繪畫我一向感受力低,但經過這次我的用功我知道我還可以跟美術拉近很多的距離,以往這些距離是因為恐懼它的博大精深而產生,然而它的博大精深無法改變,我只好放下自己的恐懼朝它接近,畢竟經過了解它也可以十分討喜跟生活化。說不定哪天我也會想到羅浮宮去走走!!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傑小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